拼命加载中···
原为明清两代的社稷坛,与太庙一起沿袭周代以来“左祖右社”的礼制建造。
一座宽17米,高10.9米,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。牌坊正中镌刻郭沫若题写的“保卫和平”四个镏金的大字,字迹遒劲凝重。
为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而立。铜像为孙中山站立姿势,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其作为伟大民主革命家的领袖风度。
一块巨大的太湖石,高九尺、长一丈,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“别有洞天”的观赏遗物。
一株独具特色的古树,由侧柏和国槐合二为一形成。其中,柏树已经生长了500多年,而槐树则扎根于古柏树干的裂缝中,也生活了200多年。
位于南坛门南侧,是一座单檐攒尖的六角亭。它的作用,是专门给明、清两朝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、少数民族首领等人,演习朝觐皇帝礼仪所用,故名“习礼亭”。
明清两代祭祀社、稷神祇的祭坛。其位置是依周礼《考工记》“左祖右社”的规定,置于皇宫之右。社是土地神,稷是五谷神,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。
神库用来安放太社、太稷的神牌、神龛,以及陈设各种祭器;神厨是制作祭品的地方,也存放了各种厨具。
坐落于松柏森森、亭古廊长的中山公园内,独特的人文环境,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。它是北京专业音乐厅中,演出场次最多、最有影响的剧场之一。
位于天安门西侧,与故宫仅一墙之隔,是—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。
又名“拜殿”,是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。据说明代以前,历代社稷坛均不设拜殿,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样有失帝王威仪,便下旨兴建拜殿。
位于内坛东北角,是供游客观赏名贵金鱼的园林景区。因“鱼”与“愉”谐音,故取名“愉园”。
位于环坛东路北端,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。园子北端有六棵挺拔的云杉,是1976年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,主席台两侧所用。
位于北坛门外,全亭为白石筑成,亭外四周有栏杆围绕。8根石柱内侧,分别刻有先人格言一则。
位于内坛西北角,是公园的育兰花温室区,以弘扬中国兰花文化为主。
一块巨大的太湖石,原是圆明园捏长春园的旧物,如今位于社稷坛西门外。
建于明永乐十八年,为祭祀时屠宰牲畜处所,故名“宰牲亭”。
名石“搴芝”是圆明园遗物,1914年修缮宰牲亭时,搬到了这里。
位于唐花坞西侧,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。石碑高六尺,宽五尺,原是圆明园遗物,1917年从圆明园购买运来。
始建于1915年,当时为砖木结构,整体为飞燕展翅形式。1992年5月进行了全面修缮。修缮后的唐花坞,保持了原有的飞燕展翅造型,两翼屋面加高,方便采光,建筑面积扩展为417.5平方米。
原为社稷坛时期的关帝庙,1919年改建时,与后檐衔接横建房3间,建筑面积38.2平方米,后改为临时集会之处所,取名“四宜轩”。
又名“松柏交翠亭”。建于1915年,是当时公园董事会主席朱启钤提议修建的。环亭堆置太湖石点景,山上遍植油松。
建于1916年,位于在唐花坞前,是荷塘南岸修建的一座水榭。
四宜轩东侧有名石“绘月”,高六尺,为圆明园遗物。